無微不至照顧患罕有病子女 堅強媽媽:同女兒鬥長命
發布時間: 2017/05/12 08:00
最後更新: 2017/05/12 11:36
初為人母,滿心期待愛子出世之際,腹中胎兒卻被醫生形容為畸胎,更著要有其會自然流失的心理準備。好不容易成功分娩,卻要面對孩子患罕有遺傳病。
頭大身細的洛洛與「小黑人」晴晴,均被判斷「無藥醫」,但在母親全天候無微不置照顧下,二人今日一如普通小孩「紮紮跳」,趁母親節送上一朵紙花,令媽媽「再苦也是甜」,只希望子女健康快樂地生活下去。
區太過去四年多含辛茹苦的付出,換來兒子如今能跳跳紮紮地表演攀石。拿著兒子親手剪的紙花,她甜在心頭,但卻說:
如果返返轉頭,我唔想生!
因為不想兒子辛苦,擔心他的前路迷惘。畢竟,母親都是長憂九十九。
區太的兒子洛洛現年4歲多,高90厘米,重30磅,看似與普通兒童無異。但其實他受基因突變影響,患有罕有遺傳病「羅素西弗氏症(Silver-Rusell Syndrome)」,出生時只有1.36磅,頭與身體的比例近乎1比1,半邊身大小不一。區太形容,身形較嬌小的洛洛到1歲幾時才學懂行路,形容他:
揸枝筆好似揸住碌柱。
洛洛在協康會接受治療2年多後,現時雖已能自行進食小半碗的飯菜,但仍需透過胃造口吊奶吸取營養。奶袋裡的奶不知何時會用盡,為了確保兒子能夠吸收到足夠的營養,於是區太定時為洛洛更換奶袋,每天早上約7時都要起床換奶袋。
區太坦言,做媽媽比打工更辛苦,打工起碼可以請假,媽媽是24小時無休,但看到兒子在跌跌碰碰中一步一步地成長,向她表演跳舞,示範攀石,說要把一半的利是錢給她買洗衣機,便感恩能有這個兒子。
另一名在協康會接受治療的晴晴今年6歲,患有「克斯提洛氏彈性蛋白缺陷症(Costello Syndrome),全球只有約250人患有此病。患者膚色較黝黑,頭髮鬈曲,故俗稱為「小黑人症」。此病沒有藥物可醫治,只能透過及時的訓練改善病情。
晴晴於9個月大時被確診患病,當時醫生向其母親陳太指晴晴有嚴重弱智,但經過4年多來的治療後,醫生最新評定她是輕度弱智。能有此進步,陳太必是其中一名功臣。
她憶述,女兒起初連普通奶樽都未能吸吮吃奶,身體就像時棉花般,不能正常坐著,對事物很敏感。但當時在本港找不到其他現在存患病個案可供參考,只能到處覓醫生及專家救女,因為:
母親的角色就是要幫助女兒。
可幸,晴晴與其現年11歲的哥哥在過程中,都很堅強和生性,給予陳太很大的鼓勵和支持。最終晴晴在4歲時終能用自己的嘴巴進食和說話,今年初更拆掉依賴已久的胃喉。
不過,醫生向陳太指,晴晴的病可以出現很多不同的病徵,什麼時候有什麼病徵都說不定。有一對子女和丈夫同行的陳太正面地說,「咩都唔諗,要用盡幫法幫個女」,更誓言:
我要同我個女鬥長命,因為只有我生存,她才能生存。
笑言自己因而十分注重保養。
撰文 : 章淑廉 經濟日報記者